《大明:不装了,我祖父是朱元璋》 第17章 九年前秘事,这便是我大孙子!(2232字) 免费试读
朱元璋背手在奉安殿内徐徐漫步,神情庄重且隐含一丝忧虑。
天下之事,能让这位朱老汉感到畏惧的,唯有孙子的这件!
“让他进来。”
许久之后,朱元璋紧咬牙关对外下令。
不久,一位接近五十岁的壮汉步入大殿,恭恭敬敬地伏地跪在朱元璋面前。
“草民叩见皇上!”
朱元璋挥手示意:“起身吧。”
“九年过去,你也老了。”
朱元璋感叹之余,脸色陡然一沉:“把九年前钟山帝陵发生的真相,详详细细告知朕!”
这位壮汉名叫赵九,在元末朱元璋起义之际,他正值弱冠之龄,始终作为朱元璋身边的贴身侍卫。
九年前钟山帝陵的变故,朱元璋斩杀了两千余人,却唯独饶恕了他,幸亏饶恕了他!
赵九惶恐不安地答道:“皇上,当年之事,草民不敢有丝毫欺瞒!”
“确实,棺椁离奇开启,随后,太孙的遗体就消失不见了!”
“那晚大雨滂沱,我派人搜寻,在泥泞的地面上确实发现了许多足迹,那些足迹绝非是大人的。”
当时,御林军也将同样的情况禀报给朱元璋,但他认定他们是为逃避太孙遗体失窃的责任而合谋欺骗于他,因此盛怒之下将众人尽数处决。
然而此刻,朱元璋却犹豫了。
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,目光如炬地盯着赵九:“依你看来,究竟发生了何事?”
赵九咬牙说道:“要么,是闹鬼!但我等杀戮无数,岂会惧怕鬼魅?”
“要么,就是太孙死而复生!”
他不敢直接说出“太孙未死”四字,因为当初宣告朱雄煥死亡的正是朱元璋,是朝廷所为。
他这样说,便意味着朱元璋有所失察。
朱元璋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。
当初他也是这般告知于朱元璋,但朱元璋尚不相信,如今,朱元璋却逐渐信以为真。
他乏力地摆摆手,道:“你退下吧。”
人死之后,怎还能死而复生?
这难道是上苍对我朱家的眷顾?
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有些迷茫,而后,那双虎目又逐渐坚毅起来!
那必定是我大明嫡系长孙!
朱元璋坚信无人胆敢欺骗于他,无论是钟山脚下的农民,还是跟随自己数十年的亲信。
他们都不会诓骗朱元璋!
他也曾设想,这是否是他人精心策划的阴谋,于是命锦衣卫调查,得出的结果却是清白无瑕!
朱怀这九年里,未曾与任何权贵有过交集,他的身份单纯且纯净!
无人会利用朱怀的身份做文章!
天下间不可能有这么多巧合成真之事!
唯一合理的解释,就是那孩子确实是咱朱家的血脉!
朱元璋缓步走向书案,手持狼毫,以焦墨疾书:兹有太孙朱雄煥,九年前实未亡故,已被朕暗中安置,今特赐封朱雄煥为大明吴王。
吴,乃大明洪武帝登基前的旧国号,在大明王朝乃至整个朱氏宗族中,具有无比崇高的意义。
在大明众多藩王之中,吴王地位最为尊贵!
朱元璋盖上玉玺印章,接着唤道:“来……”
话音刚落,他又突然停住了。
在短暂的静默后,他又悄然将案头那份圣旨妥善收起,眼神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。
他忆起了另一位皇孙——朱允炆。
朱雄煐在外漂泊九年,未曾涉足过任何一个权贵圈子,倘若突然将他接回,恐怕只会使他处境尴尬。
倘若他能够掌控那些文人士大夫还好,但如果手腕不足,一旦真正踏入皇宫,未必是件好事。
“来人哪!快去把刘三吾给我请来!”
朱元璋转换了语气,向外发出了召唤。
不久之后,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疾步赶来,躬身行礼:“微臣参见皇上,愿吾皇万寿无疆。”
刘三吾作为专门教导朱允炆学问的教师,此刻被皇帝召见,误以为皇上是要检查朱允炆的学习进度。
朱元璋审视了他一会儿,开口问道:“朕的众多子孙,自古至今都有你悉心教诲,你觉得在这些人中,你最为满意的是哪一个?”
刘三吾略感愕然,心中暗忖:太子刚刚去世,皇上这是要挑选继位人选了吗?
尽管内心忐忑不安,但他作为一位秉持气节的文人,并不打算像黄子澄、齐泰那样轻易表态。
刘三吾深思熟虑许久,才回应道:“禀皇上,臣教授至今,论才智出众、领悟力超群者,非已故皇太孙朱雄煐莫属!”
朱雄煐的智慧,让刘三吾亦赞叹不已。
他还清楚记得,最后一次为太孙讲授学问时,两人探讨元朝覆灭的原因时,年仅八岁的朱雄煐竟一语中的,指出元朝败于暴政!
此等见解对于饱读诗书的儒生而言虽不稀奇,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,能有如此洞察秋毫的见识,实在令刘三吾难以忘怀。
即使太孙已经离世,却丝毫不影响他在刘三吾心中的形象。
刘三吾感慨一番后,接着说:“除此之外,太孙朱允炆亦堪称优秀,只是……”
朱元璋示意他直言:“但说无妨,朕还没老到听不得实话的地步。”
刘三吾点头表示:“太孙朱允炆有时过于拘泥,过于墨守成规。”
换言之,就是缺乏主见,行事刻板,这样的评价刘三吾自然不敢在朱元璋面前直白说出。
朱元璋微微颔首,吩咐道:“朕明白了,你明日随朕前往秦淮河边乌衣巷第三家宅院,一同考察一个人的学问修养。”
“此事务必保密,不得向任何人提及。”
刘三吾连忙应承:“遵命!”
朱元璋挥手示意:“退下吧。”
朱怀端坐在书房内,陷入了深思。
面对已经成功改良的食盐,他犹豫是否仍应继续出售给转运司。
若转售给民间商人,他们是否会趁机哄抬物价,导致应天府盐市价格混乱呢?
一旦应天府盐价失序,朝廷追责之时,首先牵扯到的就会是他自己。
不行!
看来还是得卖给转运司!
然而,之前与转运司发生了冲突,老黄头狠狠教训了对方一顿。
老黄头与转运司并非同一系统,朱怀不能凡事都依赖老黄头来解决。
整个下午,他都在苦思冥想如何与转运司打交道,最终也构思出一套应对方案。
放下笔,朱怀又开始梳理自己的人脉资源。
底层人物他结识不少,而读书人一类的,则相对较少。
如今要在应天府立足,拓展并稳固关系网,乃至逐步晋升,结交文人无疑是借用“势”的最快途径!
拥有先王智慧的朱怀,在看待问题时更显高瞻远瞩,不再片面地看待儒生的好坏,而是学会在“权衡”与“驾驭”中深入思考,换句话说,朱怀的眼界和格局已大大提升!
小说《大明:不装了,我祖父是朱元璋》 第17章 九年前秘事,这便是我大孙子!(2232字) 试读结束。